生理學或醫學 – 10月6日星期一,最早11:30 CEST
2025年諾貝爾和平獎馬上要在10月10日公布獲獎者了。隨著開獎日子越來越近,美國總統特朗普對這個獎項的“執念”反倒成了大家近來熱議的焦點。特朗普不光好幾次公開說自己特別想要這個獎,甚至還隔空放話:要是和平獎不給他,就是對美國的“侮辱”。但與他這份熱切的期盼正好相反,挪威奧斯陸的專家們幾乎一致認為:特朗普搞的 “美國優先” 那套政策,再加上他爭議不斷的做事風格,早就與諾貝爾和平獎隔離開了,他獲獎的概率基本為零。
諾貝爾和平獎是由挪威議會選出來的5個人組成的委員會評定的。據說從設立那天起,這個獎就是為了表彰那些“促進民族和睦、增進國際友誼、推動裁軍或者組織和平會議”有貢獻的個人或組織,它的核心意思就是倡導多邊合作、尊重國際法,靠對話而非武力解決沖突。但特朗普推行的“美國優先”,跟這個理念背道而馳、壓根兒對不上號。研究諾貝爾和平獎的歷史學家斯特內森在接受法新社采訪時直言:“特朗普獲獎完全不可想象。他在許多方面違背了諾貝爾獎代表的理念。”他還提到,諾貝爾獎看重維護聯合國這類多邊組織的作用,可特朗普動不動就退出國際協議,如巴黎氣候協定、伊朗核協議都被他拋在腦后;既削減給聯合國的資助,又公開嘲諷聯合國,罵國際組織 “效率低”。這種只顧美國利益的做法,無疑是在挑戰戰后國際秩序。
為了能拿獎,特朗普一個勁兒地吹自己“化解了六七場戰爭”,還列舉了調停俄烏沖突、印巴爭端、推動朝鮮半島無核化談判等例子當證據。可專家們根本不買賬,覺得這些所謂的“和平功勞”純屬夸大其詞,缺乏實在依據。就說印巴爭端,特朗普雖插了手,但也就是說幾句外交場面話,沒拿出能落地的方案,更沒促成有法律效力的和平協議,現在印巴邊境該沖突還是沖突,哪兒談得上“化解戰爭”呢?再看俄烏沖突,特朗普吹噓自己調解起了關鍵作用,可實際上他的介入根本沒攔住沖突升級,反倒讓局勢更緊張了,現在雙方打得更兇,死傷和損失都不小,跟“和平停火”差了十萬八千里。朝鮮半島問題上,他和金正恩確實見了面,當時也受到廣發受關注,但倆人并沒有達成核裁軍協議,朝鮮的核計劃還在推進,半島局勢也沒緩和。最近,特朗普更是不裝了,他以“打擊販毒”為名增兵,還下令美軍在委內瑞拉近海開火,造成了平民傷亡,這些作為跟“和平締造者”的身份簡直是天壤之別。
除了政策層面與諾貝爾和平獎理念存在沖突,特朗普的個人作風也成為他沖擊和平獎的“致命傷”。諾貝爾和平獎雖不回避爭議人物,但以前的獲獎者比如曼德拉、昂山素季,都是靠推動族群和解、包容治理出名的。反觀特朗普,他的執政風格中充斥著對抗性言論,對民主制度提出質疑,加劇了美國社會分裂,尤其是他的外交和關稅政策,把世界搞得雞飛狗跳,動蕩不安。2019年,特朗普因“通烏門”事件遭到美國眾議院彈劾,被指控利用外交政策施壓烏克蘭調查政治對手;2020年大選后,他拒絕承認敗選并煽動支持者沖擊國會山,這些事到現在都被國際社會看作是破壞民主規矩。圈內專家說得很明白:“從歷史來看,諾貝爾獎絕不會授予一個被本國議會彈劾、且試圖推翻合法選舉結果的領導人,這是對獎項精神的基本堅守。”
雖然諾貝爾委員會總說自己評獎不帶政治偏向,但歷史證明,評委會的選擇往往反映國際格局的變化,藏著“平衡政治”的心思。比如2009年給奧巴馬頒獎,被解讀為期待“多邊主義回來”;2012年給歐盟頒獎,是肯定歐洲一體化的努力。相比之下,特朗普第二任期又撿起“控制半球”“炮艦外交”那套,代表的是“逆全球化”的路子,跟諾貝爾獎提倡的多邊合作理念針鋒相對、格格不入,自然得不到認可。而且諾貝爾和平獎提名程序嚴格,需由各國議員、大學教授、前獲獎者等特定群體推薦才行。雖然說特朗普得到部分美國保守派議員支持,并獲得以色列、巴基斯坦、柬埔寨等國推薦,但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研究員哈格克透露:“據我了解,特朗普從未進入諾貝爾委員會的正式候選名單,他的名字更多出現在媒體炒作中,而非嚴肅評估里。”權威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9月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,約62%的美國成年人覺得特朗普跟諾獎標準差太遠,還有個民調說76%的美國人認為特朗普不配拿這個獎。
分析特朗普對諾貝爾和平獎的執著渴求,說到底仍是私心作祟,反映出他對自身政治遺產的深切焦慮。為掩蓋外交政策與國內治理引發的諸多爭議,他試圖通過塑造“和平締造者”的形象為自己背書,進而重新確立歷史定位。但從專家分析與實際情況來看,這一目標顯然難以實現。諾貝爾和平獎對特朗普說“不”,不僅是否定了他的行事作風與執政理念,更代表國際社會明確傳遞出信號:“單邊主義帶不來和平”。這其實也是在提醒特朗普,只有搞多邊合作、尊重共同規則,才能推動世界和平。眼看10月10 日要到了,大概也只能像祥里嫂那樣,繼續在各類集會上沒完沒了地抱怨評獎“不公”;而諾貝爾和平獎的舞臺,終究只會留給那些真正為多邊合作與人類福祉作出貢獻的人。